引言
椎間盤 --- 是連接兩椎體之間的盤狀纖維軟骨結構,發生突出的部位常見於椎間盤的後側方或後方,後側方的突出將直接壓擠到構成坐骨神經的神經根,此情況主要發生在 30-40 歲的年齡層。
此篇文章將幫助你了解
• 此問題如何發生
• 醫師如何診斷
• 有那些治療方式
解剖構造
到底是脊椎的那一部分受到影嚮 ?
人體脊柱為 24 塊椎骨相疊所構成, 支撐身體的重量而得以站立 。 靠近下背部的部分稱之為腰椎 , 腰椎由 5 個椎骨所構成 , 並在下背形成一向內凹之曲線, 最下方之第 5 腰椎連接著更下面之薦椎 , 而此三角形之薦椎又與骨盆骨構成環狀骨盆 , 少數人有第六腰椎 ,但通常不會造成特殊的問題 。
椎間盤 --- 是連接兩椎骨之間的結締組織結構,是由數十層環狀及放射狀的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交織而成的纖維環,可抵擋及緩衝脊柱的受力及衝擊。
椎間盤的主要組成分二部分,在中央的髓核是白色半流質的膠狀物質,可以緩衝脊柱的衝擊,而在髓核周圍的纖維環則包住髓核並連接上下的椎骨。
健康的 椎間盤就像是一個墊子可吸收衝擊,保護脊椎抵抗日常生活的重力,也在劇烈活動時,如跑跳拿重物時保護著脊椎。
病因
為什麼我會有椎間盤突出症 ?
椎間盤突出就是纖維層內的髓核突出或甚至穿過纖維環而跑到外面。
雖然在正常情況下 纖維環可抵擋髓核因為吸震而產生向外的壓力,但椎間盤的纖維環隨著年紀而磨損及外力的撞擊等逐漸出現裂隙並退化,髓核彈性及緩衝的能力也遞減,髓核就可能經由纖維環的裂隙而向外突出即形成椎間盤突出,或甚而穿過纖維層而跑到外面。
脊柱因不斷的重複受力,尤其是彎腰拿東西、長時間彎腰扭腰工作等這些不正常的壓力皆會作用在椎間盤上,進而造成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也可能經由突發性的受傷造成,如因瞬間扭腰、彎腰搬運重物、突發的受力過重,例如從梯子上跌落或是跌坐而直接受力於脊椎上等等。
椎間盤突出造成疼痛有幾個來源,其一是機械性疼痛,可發生在日常活動上,其理論是當環狀纖維層破損後,其內的髓核組織從破洞處溢流至受損的纖維層中,原先無血液供應的髓核此時可能形成局部的發炎反應而產生下背痛。
若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根的壓迫就會變成神經性疼痛。
症狀
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表現是如何 ?
椎間盤突出有許多皆源因於脊椎的退化,最後逐漸產生症狀,患者首先出現的症狀是下背痛,背痛可持續數年,通常這時的背痛被認為是源自於纖維環之小裂隙,若纖維環之裂隙變大,疼痛感可能延伸至臀部或下肢。
若髓核組織從破洞處的纖維層完全穿過而跑到外面來,此時可能壓迫到神經根而產生之立即症狀,造成臀部痠痛,並放射到大腿後方、小腿外側,甚至於腳背等處,這就是常耳聞之 ” 坐骨神經痛 ” ,此時腰痛的現象常反而會減經,其可能是因髓核組織已完全從纖維層穿過而減輕了壓力。
椎間盤突出後導致局部的發炎反應而產生下背痛,也可能延伸至單側或雙側臀部或髖部。若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根的壓迫就會變成神經性疼痛 ( 坐骨神經痛 ) ,症狀表現的位置常位於大腿後方、小腿外側,甚至於腳背腳趾等處。
神經根的壓迫還會形成針刺痛感及麻木感,感覺障礙、反射減弱、肌肉無力。少數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時可造成脊髓腔內狹窄及神經壓迫影響到支配腸子及膀胱之神經,將可能出現“馬尾症候群 ”--- 此時會有大、小便失禁或滯留,肛門周圍麻木,下肢無力等症狀,這是一個緊急情況,醫生會建議立即手術減壓,因若不緊急手術將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再多的治療也回天乏術了。
診斷
醫師如何診斷 ?
醫師可由詳細的詢問病史,及一般的檢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醫師通常會問及有什麼症狀 : 痛、麻木、無力、位置分佈、那些動作會導致症狀的改善或惡化、藉而大致了解那一節的椎間盤或神經根出問題。
醫師會接著作理學 檢查 : 感覺障礙分佈位置、下肢反射、肌力強度等。
一般的 X 光檢查無法看到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只能看見椎體與椎體之間的間距減小決定出可能那一節出問題,這是因為椎間盤會退化,使椎體與椎體之間的間距變小。
所以必須利用更精密的電腦斷層掃描檢查 (CT) ,顯現椎間盤突出有無壓迫影響到神經,另外醫師可能加作脊髓腔造影,需在蜘蛛膜下腔注射入顯影劑,如此可以加強脊索及神經根之影像,增加診斷之正確性。
現在醫師也可能是安排磁振造影檢查 (MRI) ,可將脊椎、脊髓、神經根、軟骨等 結構顯露無遺,找出那個部位有椎間盤突出 . 此項檢查就不需要打顯影劑。
有 時 醫師會安排椎間盤攝影 ( discography) , 在一節或多節 椎間盤中打顯影劑後去照X光以了解椎間盤之健康情況,作為手術之參考。
另外醫師也可能會安排肌電圖檢查 ( electromyography test) 來定位受影晌的神經根 , 這是利用受壓迫的神經之信號傳導速度會變慢之理論, 另一種檢查是 體感覺誘發電位檢查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test) ,用以評估週邊神經的近端乃至中樞神經的整個感覺傳導徑路,總之醫師常會在手術前安排這些檢查。
治療
目前有那些治療方式 ?
非手術方式治療
首先醫師會要求病患休息,短期臥床休息 1-2 天可減輕局部壓力及疼痛,一般最多2天,但有些醫師不認同完全臥床休息,反而要求病患以疼痛來評估當時之合理活動程度。
這類病患常建議他們使用背架 , 如此可減輕出問題椎間盤之壓力 ,然後逐漸減少穿背架之時間 , 不然會造成軀幹肌肉之依賴性而開始萎縮 。
醫師會使用一些消炎止痛藥物來治療 , 嚴重疼痛者則可能使用管制類止痛藥, 如嗎啡 , 但此類藥品只能短期使用 , 以免成隱 。 肌肉鬆弛劑則可減輕背部肌肉之痙攣 。 疼痛若延伸至下肢小腿的有時會用口服類固醇減輕疼痛 , 但要逐漸減少劑量。
另外輔以復健治療師之治療 , 著重在 減緩疼痛,改善背部運動,需養成正確的姿勢,以避免復發。
對於沒改善的患者可採用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 ( 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 , ESI) , 直接將 類固醇注射在神經根周圍,有些醫師只單獨便用類固醇,有些醫師則再加上一些長效型麻藥,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只用在其它保守治療方式皆無效的時候,它也不是每次都有效,就算有效,維持時間也不是很長。
大多數病患不經由手術冶治療而獲得改善 , 也因此 一般先建議接受積極的復健治療六週,六週後仍有下肢疼痛或腳麻現象,或是症狀持續惡化,就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手術方式治療
假如症狀輕微 或是症狀並無持續惡化,就不建議手術治療。相反地,若持續有神經根壓迫症狀則需要手術治療,甚至需立即手術治療,例如當有大、小便失禁或滯留,疼痛無法緩解,下肢無力等症狀時。
治療椎間盤突出症的手術方式包括 :
• 椎弓開窗術及 椎間盤切除術 ( laminotomy and discectomy)
• 微創 椎間盤切除術 ( microdiscectomy)
• 後方椎體 融合術 ( posterior lumbar fusion)
椎弓開窗術及椎間盤切除術
椎弓就像天花板 , 在後方蓋住保護著脊髓 , 手術時是在椎弓上開一個指甲大小的孔洞, 好讓手術醫師能輕易地作 椎間盤切除術,此手術方式主要用在單獨只有突出之椎間盤壓迫神經根導致單側坐骨神經痛之患者。
微創 椎間盤切除術
微創 椎間盤切除術現在逐漸變成標準手術方式,其手術方式與適應症跟前一個所提手術方式差不多,只是另外藉由顯微工具將手術傷口變小,這種手術方式具有讓病患恢復較快,身體負擔較少,疤痕較小等優點。
後方椎體融合術
. 椎間盤突出症若導致機械性疼痛,醫師會考慮將臨近該椎間盤之上下二節椎體作融合固定術,使其融合成一體無法有相對移動,來緩解機械性疼痛,作此手術時醫師會在出問題之相臨椎體後方補上移植骨,通常會再加上骨釘及鋼板以強化固定,使移植骨能長得較好和較快。
復健
恢復後還要注意什麼或作什麼 ?
無手術患者之 復健
若病患不 需要手術治療,醫師通常會將患者轉介給復健醫師或治療師,療程一般是每周數次持續 4-6 周,較嚴重者治療時間可能延長。
首要治療目標以減緩症狀為主,治療師會幫患者找出那些姿勢和動作可減輕疼痛,利用物理方式如熱 療 、冰 療 、按摩、超音波、電刺激、 腰部牽引 等治療, 以期能儘早回到原來的日常作習能力。
接著治療師會教導患者 日常生活評估,正確姿勢的指導與訓練、瞭解如何保護脊椎等課程。
最後 利用有治療目的的活動 , 訓練背肌及腹肌的力量,強化脊椎的穩定, 輔以合適的運動,增加脊椎的柔軟度 ,以期病患能不再被病痛所苦 . 而有氧運動 , 比如健行或游泳 , 也被用來減緩症狀及增加 耐受力 。
這些治療之初衷都是希望病患能自我照顧及預防覆發 , 希望患者能持續在家藉由設計好的治療運動 , 改善背肌及腹肌的力量、脊椎的穩定度、柔軟度 。
手術後之復健治療
手術後之 復健 治療則較為複雜 , 通常在術後住院這幾天可安排復健醫師及治療師訪視,教導病患如何在不增加額外之壓力於脊椎上,怎樣移動及作日常活動 . 術 後 醫師會建議 使用外在的東西來限制腰椎的動作如束腹帶、背架,同時須告知病患 短期內不得作過度之活動 。
很多病患在出院後仍需物理治療 , 視病患情況約 1-3 個月 , 利用物理方式如熱 療 、冰 療 、按摩、超音波、電刺激等治療,減輕背部肌肉之痙攣、疼痛 。
接著治療師會教導患者 正確姿勢、如何保護脊椎等 . 並輔以合適的運動以訓練肌力,改善脊椎的穩定度和柔軟度 。
最後仍是希望病患能自我照顧及預防覆發 , 能在家持續 合適的治療運動 。
資料來源: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