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記者詹建富/報導】
多數運動明星在運動場上極為風光,私下卻經常得面對惱人的運動傷害及疼痛。達欣籃球隊前鋒岳瀛立一直飽受腰背肌筋膜疼痛之苦,所幸,經過物理治療師的徒手治療,配合骨震波儀治療後,腰部肌肉不再緊繃,疼痛也緩解許多了。
運動3C族 復健科常客
隨著國人健康養生意識抬頭,全民運動風氣日益興盛,有運動習慣的人口比例愈來愈多,瑜伽、慢跑、單車、有氧以及各種球類運動,都吸引眾多愛好者。然而,無論職業運動員或業餘愛好者,難免都可能發生運動傷害;甚至「低頭族」頻頻使用3C產品,出現肩頸痠痛或手指肌腱炎,以及長輩關節疼痛等問題,都是復健科或骨科門診的常客。
新光醫院復健科主任謝霖芬指出,現代人往往是這裡痠、那裡疼,甚至全身上下感覺痠麻疼痛,卻因症狀所發生的部位不同,因而分散至各科求診。復健科醫師可針對患者所表現的症狀,根據理學檢查及儀器檢查加以抽絲剝繭,瞭解究竟是肌肉疼痛?還是神經壓迫?是風濕病、關節退化、長骨刺?還是一般的扭拉傷而已。
物理治療 藉助儀器刺激
至於治療,有的需靠開刀解決,或經由吃藥、打針來緩解;有的則需考慮增加物理治療來減輕疼痛、加速痊癒。在台北市執業的物理治療師林訓正指出,所謂物理治療是指利用物理的因子,包括利用能釋放冷、熱、光、電、音波、磁波等儀器,作為刺激肌肉、組織及神經的輔助工具。
另外,也可用徒手治療,透過物理治療師的雙手來操作,讓病人的肌肉達到舒緩、伸展、放鬆,以及讓關節回復正常的位置。
傳統治療 復元進程緩慢
以岳瀛立所患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為例,這種毛病其實不限運動員,它在一般上班族、勞動工作者、司機、生產線作業員,都有可能發生,而且罹患人數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其病因包括:肌肉使用過度、不良姿勢或肌肉疲乏,甚至壓力也會誘發。
林訓正說,傳統治療「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大多以熱敷來促進血液循環,以電療來刺激局部的肌肉與神經復原,甚至以牽引來減輕肌肉與神經和韌帶被壓迫的現象,但往往進度緩慢,無法有效降低疼痛。
因此,必須搭配徒手治療及骨震波治療,方能達到症狀改善及有效緩解疼痛的效果。
骨震波儀 軟組織復健利器
謝霖芬表示,骨震波儀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這類儀器最早運用於利用高能量的震波來擊碎腎臟泌尿系統的結石。近年來又開發出低能量震波儀,透過震波治療可促進微血管再生及局部組織修復,如今已廣泛應用在骨科、復健科及運動醫學領域上,成為治療軟組織發炎的新利器。
謝霖芬指出,骨震波治療的適應症,以足底筋膜炎、肩關節肌腱炎(五十肩)、網球肘等造成的疼痛病患為主,患者每次治療約5到15分鐘,每周一次,全部療程約三周。根據研究發現,約有七成的療效,對於吃止痛藥、打類固醇都無效的慢性肌腱炎及肌膜撕裂傷的患者,的確可因此改善生活品質。
▇復健科醫師給病患的建議
●勿長時間久站,記得左右腳交換,或讓身體靠牆壁來減輕腳底壓力。
●勿長時間側躺在沙發上看電視,記得每隔20~30分鐘起來做伸展操。
●勿當低頭族,勿經常彎腰駝背,坐姿盡量讓雙腳平放,膝關節與腳呈90度。
●運動前記得熱身及做好防護措施,有運動傷害要及早治療。
(資料來源:新光醫院復健科主任謝霖芬)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物理治療窩 PT room
這裡收集了與復健及物理治療(Physiotherapist,PT)相關的訊息。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動心」做復健 心臟病患更健康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心臟也需要復健,成大醫院復健部推動心臟復健,醫師指出,據國外研究顯示,以心導管患者來說,接受簡單的運動復健後,死亡率比未接受者,可下降5成。
一名65歲的中小企業主平日喜愛旅遊,兩年前到北部旅遊,在遊覽車上心肌梗塞,緊急送醫植入支架,撿回一命,但出院後只要多走幾步路,自己與家人就擔心復發,他對醫師說「我還想出國玩」,不能趴趴走的人生,實在遺憾。
經過長達1年多的心臟復健,狀況不錯,他馬上向醫師要求出國,醫師建議不要跑太遠,結果到大陸貴州玩了一趟,證明體能沒問題,人生再度黑白變彩色。
成大復健部醫師謝佩君表示,很多心臟疾病患者在發病後,雖然撿回一命,人生卻失去很多樂趣,有人連自己的孫子都不敢抱,也曾有一名原來喜歡開飛機的企業主,罹病後因為不能再上青天而罹患憂鬱症。
其實,心臟復健主要動作都很簡單的,例如擺動手、散步、爬樓梯等等,重點不是做哪些動作,而是必須經醫師評估,看什麼程度,才能增加散步時間,例如原本散步10分鐘變半小時。
謝佩君表示,經醫師評估後,再依照自己的狀況運動,讓心臟功能慢慢提升,先進國家推行心臟復健已行之有年,但台灣能做的醫院還不多,必須要有完整設備,才能進行心肺功能檢查。
患者住院時就能在醫師指導協助下先進行復健,出院後門診復健,不宜自行運動,運動時一旦發生胸悶、頭暈、惡心及冒冷汗等不適,就應停止並就醫。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心臟也需要復健,成大醫院復健部推動心臟復健,醫師指出,據國外研究顯示,以心導管患者來說,接受簡單的運動復健後,死亡率比未接受者,可下降5成。
一名65歲的中小企業主平日喜愛旅遊,兩年前到北部旅遊,在遊覽車上心肌梗塞,緊急送醫植入支架,撿回一命,但出院後只要多走幾步路,自己與家人就擔心復發,他對醫師說「我還想出國玩」,不能趴趴走的人生,實在遺憾。
經過長達1年多的心臟復健,狀況不錯,他馬上向醫師要求出國,醫師建議不要跑太遠,結果到大陸貴州玩了一趟,證明體能沒問題,人生再度黑白變彩色。
成大復健部醫師謝佩君表示,很多心臟疾病患者在發病後,雖然撿回一命,人生卻失去很多樂趣,有人連自己的孫子都不敢抱,也曾有一名原來喜歡開飛機的企業主,罹病後因為不能再上青天而罹患憂鬱症。
其實,心臟復健主要動作都很簡單的,例如擺動手、散步、爬樓梯等等,重點不是做哪些動作,而是必須經醫師評估,看什麼程度,才能增加散步時間,例如原本散步10分鐘變半小時。
謝佩君表示,經醫師評估後,再依照自己的狀況運動,讓心臟功能慢慢提升,先進國家推行心臟復健已行之有年,但台灣能做的醫院還不多,必須要有完整設備,才能進行心肺功能檢查。
患者住院時就能在醫師指導協助下先進行復健,出院後門診復健,不宜自行運動,運動時一旦發生胸悶、頭暈、惡心及冒冷汗等不適,就應停止並就醫。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心臟患者能運動嗎? 3大復健好處多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心臟疾病患者可以運動嗎?臨床觀察,許多心臟疾病的患者,常常會因為內心恐懼而不願意做復健運動。復健科醫師表示,其實心臟疾病患者仍須透過心臟復健,逐步恢復心肺功能,不僅能提升心肺功能,更可以降低死亡風險。
心臟復健很重要,可透過四腳架輔助慢走,有效提升心肺功能。
成大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謝佩君指出,心臟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第2位,調查發現,台灣65歲以上老人,每5人就有1人患有心臟疾病。而心臟復健可以透過規律運動,有效降低血脂肪等心血管疾病的症狀,約可降低25%的心臟疾病死亡率。
心臟復健利多於弊
事實上,心臟病患者可以在醫院接受心肺功能檢查,由醫師為個人量身訂做安全有效的運動計畫,可適用於接受心導管治療、冠狀動脈手術後、心臟移植等患者;患者在醫院復健過程中,有物理治療師在旁指導,並隨時監測心跳、血壓、心電圖、血氧飽和濃度等,讓患者掌握合適的運動量。
心臟復健主要目的在幫助病患在心臟病發作後,能快速回復到日常生活功能,同時讓病患能更瞭解自己的疾病,並進而預防疾病再復發。
3大心臟復健期 需治療師協助
1.重症期復健:患者於加護病房期,建議於治療師監督下進行呼吸訓練,例如腹式呼吸、或是翻身轉位,關節活動。
做法:臥床休息至病情穩定,可藉由床邊抬腿緩慢復健,全程有治療師監督,無線心電圖,血壓,血氧計監測。
2.一般病房期:則是於治療師監督下進行漸進式床邊運動,或是利用四腳架輔助站立,緩步行走。若狀況穩定,可練習坐床邊伸展,室內緩步行走。
做法:每分鐘心跳率不超過休息心跳率加20跳,活動時間可由3至5分鐘開始,逐漸延長至10至15分鐘,以不累不喘為原則。
3.門診復健期:內容以有氧運動為主,或於跑步機上行走,全程有治療師監督,無線心電圖,血壓,血氧計監測。
做法:藉由踩腳踏車測試心肺功能,在醫師監測下,測得受測者運動過程中的氧氣消耗量,用以評估體能及心肺耐力狀況。
【醫師小叮嚀】:無法到醫院復健的患者,建議可從事散步、快走、慢跑等耐力型的運動,不能太喘,以能從容對話或唱歌為準則,且須做暖身運動,運動完須做緩和運動,每周3至5次,每次以30至50分鐘為主。但若出現胸悶、頭暈、噁心、冒冷汗等不適症狀,請立刻停止運動並就醫。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心臟疾病患者可以運動嗎?臨床觀察,許多心臟疾病的患者,常常會因為內心恐懼而不願意做復健運動。復健科醫師表示,其實心臟疾病患者仍須透過心臟復健,逐步恢復心肺功能,不僅能提升心肺功能,更可以降低死亡風險。
心臟復健很重要,可透過四腳架輔助慢走,有效提升心肺功能。
成大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謝佩君指出,心臟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第2位,調查發現,台灣65歲以上老人,每5人就有1人患有心臟疾病。而心臟復健可以透過規律運動,有效降低血脂肪等心血管疾病的症狀,約可降低25%的心臟疾病死亡率。
心臟復健利多於弊
事實上,心臟病患者可以在醫院接受心肺功能檢查,由醫師為個人量身訂做安全有效的運動計畫,可適用於接受心導管治療、冠狀動脈手術後、心臟移植等患者;患者在醫院復健過程中,有物理治療師在旁指導,並隨時監測心跳、血壓、心電圖、血氧飽和濃度等,讓患者掌握合適的運動量。
心臟復健主要目的在幫助病患在心臟病發作後,能快速回復到日常生活功能,同時讓病患能更瞭解自己的疾病,並進而預防疾病再復發。
3大心臟復健期 需治療師協助
1.重症期復健:患者於加護病房期,建議於治療師監督下進行呼吸訓練,例如腹式呼吸、或是翻身轉位,關節活動。
做法:臥床休息至病情穩定,可藉由床邊抬腿緩慢復健,全程有治療師監督,無線心電圖,血壓,血氧計監測。
2.一般病房期:則是於治療師監督下進行漸進式床邊運動,或是利用四腳架輔助站立,緩步行走。若狀況穩定,可練習坐床邊伸展,室內緩步行走。
做法:每分鐘心跳率不超過休息心跳率加20跳,活動時間可由3至5分鐘開始,逐漸延長至10至15分鐘,以不累不喘為原則。
3.門診復健期:內容以有氧運動為主,或於跑步機上行走,全程有治療師監督,無線心電圖,血壓,血氧計監測。
做法:藉由踩腳踏車測試心肺功能,在醫師監測下,測得受測者運動過程中的氧氣消耗量,用以評估體能及心肺耐力狀況。
【醫師小叮嚀】:無法到醫院復健的患者,建議可從事散步、快走、慢跑等耐力型的運動,不能太喘,以能從容對話或唱歌為準則,且須做暖身運動,運動完須做緩和運動,每周3至5次,每次以30至50分鐘為主。但若出現胸悶、頭暈、噁心、冒冷汗等不適症狀,請立刻停止運動並就醫。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醫界看法/站立復健法「罕見,不鼓勵」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簡慧珍/連線報導】
民眾自創「站立復健法」喚醒植物人兒子,醫師表示,這種情形非常罕見,目前尚未有科學證據顯示,復健可幫助植物人甦醒。較建議利用專業的機械式復健機器輔助,或讓植物人接受聲光刺激及振動身體就好。
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尹居浩表示,過去雖有植物人清醒過來的例子,但非常少見。有些植物人甦醒,是因腦部受到撞擊之際,雖有些腦細胞壞死,但僅是昏死;當昏死的腦細胞再次恢復正常,植物人就可能清醒過來,與復健的關係不大。
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建成說,目前並無科學證據證明復健對植物人的甦醒有幫助,不過,臨床報告有植物人臥床三、四年後甦醒案例;目前醫學認可,外界刺激有助活化腦細胞,除了復健,聲光刺激、震動也有助益,不過這樣的案例少之又少。
陳建成也提醒,背植物人復健,可能會傷及植物人頸椎、腰椎、四肢,且植物人對外界變化沒有應變能力,受到碰撞卻不會告訴背他的人。洪進福背兒子復健可能會造成自己傷害,連續負重會造成累進式損傷,就像職業傷害一樣,對背部、膝蓋是很大負擔,不建議民眾自行背植物人復健。
彰濱秀傳醫院院長、腦神經外科醫師楊大羽表示,只要原生腦幹完好,病患不靠呼吸器呼吸、瞳孔也未持續放大,加上家人不離不棄照顧,植物人仍有機會恢復意識,但投入的人物力非常可觀;重度昏迷病患恢復意識沒有年紀之分,只是昏迷的老人常因子女無法持續付出關愛而被放棄。
【2013/08/11 聯合報】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民眾自創「站立復健法」喚醒植物人兒子,醫師表示,這種情形非常罕見,目前尚未有科學證據顯示,復健可幫助植物人甦醒。較建議利用專業的機械式復健機器輔助,或讓植物人接受聲光刺激及振動身體就好。
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尹居浩表示,過去雖有植物人清醒過來的例子,但非常少見。有些植物人甦醒,是因腦部受到撞擊之際,雖有些腦細胞壞死,但僅是昏死;當昏死的腦細胞再次恢復正常,植物人就可能清醒過來,與復健的關係不大。
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建成說,目前並無科學證據證明復健對植物人的甦醒有幫助,不過,臨床報告有植物人臥床三、四年後甦醒案例;目前醫學認可,外界刺激有助活化腦細胞,除了復健,聲光刺激、震動也有助益,不過這樣的案例少之又少。
陳建成也提醒,背植物人復健,可能會傷及植物人頸椎、腰椎、四肢,且植物人對外界變化沒有應變能力,受到碰撞卻不會告訴背他的人。洪進福背兒子復健可能會造成自己傷害,連續負重會造成累進式損傷,就像職業傷害一樣,對背部、膝蓋是很大負擔,不建議民眾自行背植物人復健。
彰濱秀傳醫院院長、腦神經外科醫師楊大羽表示,只要原生腦幹完好,病患不靠呼吸器呼吸、瞳孔也未持續放大,加上家人不離不棄照顧,植物人仍有機會恢復意識,但投入的人物力非常可觀;重度昏迷病患恢復意識沒有年紀之分,只是昏迷的老人常因子女無法持續付出關愛而被放棄。
【2013/08/11 聯合報】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未暖身就騎車 當心運動傷害
【聯合報╱記者莊亞築/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40歲的上班族陳先生,平日工作忙碌,假日喜歡騎自行車,一騎就是百公里,日前他運動後膝蓋外側疼痛不已,隔天幾乎無法行走,就醫後才發現是罹患「髂脛束摩擦症候群」,台中慈濟醫院提醒單車族,注意運動強度與頻率,並正確的伸展暖身,才不會適得其反,造成運動傷害。
陳先生說,平常工作太忙無法騎車,只得利用假日跟車友一起長征,常常一騎就到苗栗、台北,往返甚至超過150公里,上個月的一次出遊,他騎到一半就開始痛,好不容易忍回家裡,隔天卻幾乎無法走路,趕緊就醫。
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邱偉峰說,陳先生的股骨外踝發現有壓痛點,擴筋膜張肌相當緊,這是因為長時間騎自行車,膝蓋在過程中不斷伸直、彎曲,而擴筋膜張肌反覆摩擦股骨上踝,導致「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罹患此症時,病患通常會感覺膝關節外側,隨運動時間越長疼痛或燒灼感加劇,有時停止運動後症狀會消失。
陳先生就診後經熱敷、電療等物理治療,加上口服藥,並在局部擴筋膜張肌下方、股骨外上踝注射類固醇消炎,病情已獲舒緩;邱主任提醒,「髂脛束摩擦症候群」容易發生在長時間跑步、騎單車、爬山(特別是下坡),長短腿、足部過度內翻、骨盆腔傾斜的人也很容易發生。
邱主任說,暑假期間騎車出遊的人越來越多,而自行車運動傷害不可忽視,像一般被稱為路跑車的公路車,車首龍頭很低,騎乘者姿勢後高前低,車友為看清楚馬路上的動態,頸椎往後伸展的角度非常大,他建議,出發前與途中都要常伸展,避免運動傷害,而頸椎已出現磨損的自行車騎士,更不適合這類車款。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台中市一名40歲的上班族陳先生,平日工作忙碌,假日喜歡騎自行車,一騎就是百公里,日前他運動後膝蓋外側疼痛不已,隔天幾乎無法行走,就醫後才發現是罹患「髂脛束摩擦症候群」,台中慈濟醫院提醒單車族,注意運動強度與頻率,並正確的伸展暖身,才不會適得其反,造成運動傷害。
陳先生說,平常工作太忙無法騎車,只得利用假日跟車友一起長征,常常一騎就到苗栗、台北,往返甚至超過150公里,上個月的一次出遊,他騎到一半就開始痛,好不容易忍回家裡,隔天卻幾乎無法走路,趕緊就醫。
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邱偉峰說,陳先生的股骨外踝發現有壓痛點,擴筋膜張肌相當緊,這是因為長時間騎自行車,膝蓋在過程中不斷伸直、彎曲,而擴筋膜張肌反覆摩擦股骨上踝,導致「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罹患此症時,病患通常會感覺膝關節外側,隨運動時間越長疼痛或燒灼感加劇,有時停止運動後症狀會消失。
陳先生就診後經熱敷、電療等物理治療,加上口服藥,並在局部擴筋膜張肌下方、股骨外上踝注射類固醇消炎,病情已獲舒緩;邱主任提醒,「髂脛束摩擦症候群」容易發生在長時間跑步、騎單車、爬山(特別是下坡),長短腿、足部過度內翻、骨盆腔傾斜的人也很容易發生。
邱主任說,暑假期間騎車出遊的人越來越多,而自行車運動傷害不可忽視,像一般被稱為路跑車的公路車,車首龍頭很低,騎乘者姿勢後高前低,車友為看清楚馬路上的動態,頸椎往後伸展的角度非常大,他建議,出發前與途中都要常伸展,避免運動傷害,而頸椎已出現磨損的自行車騎士,更不適合這類車款。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不到30歲患五十肩 電腦族低頭族居多
中國時報 邱俐穎/台北報導 2013年07月22日
低頭玩手機、長時間使用電腦,小心年紀輕輕五十肩就找上門!一名20多歲男性,每天工作須長時間打電腦,一天至少10小時幾乎都維持相同姿勢,結果假日一覺醒來,居然雙肩「不舉」,舉手梳頭、手後彎擦屁股、拿錢包都困難,就醫才發現罹患五十肩。
復健科醫師表示,近來年輕五十肩患者愈來愈多,30歲以下男女就醫比例暴增2、3成,詢問病史才發現不少是長時間使用電腦、平板、手機的宅男宅女,或周末運動爆量的三鐵族。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許雅雯提醒,低頭族、電腦族常不自覺聳肩,無意間造成肩部肌肉緊繃,建議使用3C產品最好每半小時休息一下、變換姿勢,做伸展操,平時也應適量運動,才能避免五十肩。
台北中山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潘健理表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因好發在50、60歲,故俗稱「五十肩」,但近來臨床發現20、30歲患者也愈來愈多,除遭受過撞擊、車禍及跌倒受傷,長時間肩膀過度使用者也是好發族群。
潘健理強調,人的身體有所謂的「疼痛鏈」,因手腕到肩膀的肌肉、筋膜都相連在一起,一旦手腕、手臂肌肉緊繃,就會間接拉扯到肩關節,造成疼痛。
但門診統計超過千名肩膀疼痛患者,真正五十肩患者僅1成,其餘多是肩關節其他部位受傷引起,如肩峰夾擊、關節囊退化及旋轉肌撕裂等。
潘健理指出,單純五十肩不會嚴重疼痛,但手部活動範圍受限,無法後彎或上舉;許多患者常誤認肩膀疼痛就是五十肩,拚命貼藥膏或吃止痛藥,反而延誤治療。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低頭玩手機、長時間使用電腦,小心年紀輕輕五十肩就找上門!一名20多歲男性,每天工作須長時間打電腦,一天至少10小時幾乎都維持相同姿勢,結果假日一覺醒來,居然雙肩「不舉」,舉手梳頭、手後彎擦屁股、拿錢包都困難,就醫才發現罹患五十肩。
復健科醫師表示,近來年輕五十肩患者愈來愈多,30歲以下男女就醫比例暴增2、3成,詢問病史才發現不少是長時間使用電腦、平板、手機的宅男宅女,或周末運動爆量的三鐵族。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許雅雯提醒,低頭族、電腦族常不自覺聳肩,無意間造成肩部肌肉緊繃,建議使用3C產品最好每半小時休息一下、變換姿勢,做伸展操,平時也應適量運動,才能避免五十肩。
台北中山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潘健理表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因好發在50、60歲,故俗稱「五十肩」,但近來臨床發現20、30歲患者也愈來愈多,除遭受過撞擊、車禍及跌倒受傷,長時間肩膀過度使用者也是好發族群。
潘健理強調,人的身體有所謂的「疼痛鏈」,因手腕到肩膀的肌肉、筋膜都相連在一起,一旦手腕、手臂肌肉緊繃,就會間接拉扯到肩關節,造成疼痛。
但門診統計超過千名肩膀疼痛患者,真正五十肩患者僅1成,其餘多是肩關節其他部位受傷引起,如肩峰夾擊、關節囊退化及旋轉肌撕裂等。
潘健理指出,單純五十肩不會嚴重疼痛,但手部活動範圍受限,無法後彎或上舉;許多患者常誤認肩膀疼痛就是五十肩,拚命貼藥膏或吃止痛藥,反而延誤治療。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過胖、常搬重物?膝關節可承受不起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34歲的呂小姐,某日因為爬樓梯時聽到膝關節「喀喀」作響,且伴隨膝蓋無力的狀況,就醫後發現原來是因體重過重,膝關節長期承受過量壓力下,導致膝關節竟提早退化。新光醫院骨科廖振焜醫師表示,臨床上越來越多因為體重過重的案例,主因是膝關節承受的壓力變大,加速膝軟骨的退化,使得退化性關節炎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呼籲民眾,體重過重者應積極減重,少做負重運動,否則可能導致膝關節的提早退化。
你以為膝關節退化是老人的專利嗎?大錯特錯!廖振焜表示,近年來,由於飲食西化,加上國人普遍缺乏運動,使得肥胖人口越來越多,膝關節長期承受龐大壓力下,導致膝關節的勞損。臨床上常見「O型腿」患者就是因為膝蓋受力施力不當,導致膝蓋內側軟骨過度磨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也發現這類型的患者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廖醫師提醒民眾,只要發現走路、爬樓梯、蹲下等日常生活運動時,膝蓋出現「喀喀」聲響,就代表膝蓋可能出現問題了!
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先減重再以葡萄醣胺增生軟骨
針對膝蓋受力施力不當而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廖振焜表示,治療方式最基本的一定是要求病患先「減重」,讓BMI值落在正常值,減緩膝蓋的壓力;此外,若是症狀較輕微,建議可先吃含葡萄糖胺的保健食品,讓軟骨增生,或打玻尿酸等利用物理黏稠的特性,增加關節的潤滑,並減少軟骨的破壞。至於該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葡萄糖胺保健品,廖醫師說明,研究報告顯示,硫酸鹽葡萄糖胺在臨床成果較佳,建議病患可先與自己的醫師做討論,找出適合自己的保健食品。
預防退化性關節炎上身,第一要務為「減重」!廖振焜說明,肥胖不僅是造成國人三大死因的危險因子,也是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重要因素。提醒民眾,只要發現自己的BMI值超標(標準值為18.5至24間),就應著手進行減重計畫;同時也應避免做負重運動,如有慢跑習慣,應選擇合適的運動鞋,且以跑平路為主,平常在家也可多做膝蓋的伸展運動,以增進肌肉力量與關節柔軟度,幫助降低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
34歲的呂小姐,某日因為爬樓梯時聽到膝關節「喀喀」作響,且伴隨膝蓋無力的狀況,就醫後發現原來是因體重過重,膝關節長期承受過量壓力下,導致膝關節竟提早退化。新光醫院骨科廖振焜醫師表示,臨床上越來越多因為體重過重的案例,主因是膝關節承受的壓力變大,加速膝軟骨的退化,使得退化性關節炎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呼籲民眾,體重過重者應積極減重,少做負重運動,否則可能導致膝關節的提早退化。
你以為膝關節退化是老人的專利嗎?大錯特錯!廖振焜表示,近年來,由於飲食西化,加上國人普遍缺乏運動,使得肥胖人口越來越多,膝關節長期承受龐大壓力下,導致膝關節的勞損。臨床上常見「O型腿」患者就是因為膝蓋受力施力不當,導致膝蓋內側軟骨過度磨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也發現這類型的患者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廖醫師提醒民眾,只要發現走路、爬樓梯、蹲下等日常生活運動時,膝蓋出現「喀喀」聲響,就代表膝蓋可能出現問題了!
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先減重再以葡萄醣胺增生軟骨
針對膝蓋受力施力不當而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廖振焜表示,治療方式最基本的一定是要求病患先「減重」,讓BMI值落在正常值,減緩膝蓋的壓力;此外,若是症狀較輕微,建議可先吃含葡萄糖胺的保健食品,讓軟骨增生,或打玻尿酸等利用物理黏稠的特性,增加關節的潤滑,並減少軟骨的破壞。至於該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葡萄糖胺保健品,廖醫師說明,研究報告顯示,硫酸鹽葡萄糖胺在臨床成果較佳,建議病患可先與自己的醫師做討論,找出適合自己的保健食品。
預防退化性關節炎上身,第一要務為「減重」!廖振焜說明,肥胖不僅是造成國人三大死因的危險因子,也是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重要因素。提醒民眾,只要發現自己的BMI值超標(標準值為18.5至24間),就應著手進行減重計畫;同時也應避免做負重運動,如有慢跑習慣,應選擇合適的運動鞋,且以跑平路為主,平常在家也可多做膝蓋的伸展運動,以增進肌肉力量與關節柔軟度,幫助降低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手舉高就疼痛 原來是冰凍肩惹禍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 2013/07/01
1名40多歲女性,右手近幾個月以來,一舉高就疼痛,且嚴重至影響睡眠,就醫檢查後,醫師發現原來是五十肩中的冰凍肩所導致;衛生署台南醫院復健科醫師王瀅瑄指出,冰凍肩又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主要是因關節囊發炎導致沾黏,才促使肩膀僵硬等症狀。
冰凍肩多好發於40至60歲的年齡層,症狀可能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包括穿脫衣服等;王瀅瑄說,女性的發生率又比男性多2至4倍,致病的原因仍不明,患者起初多感覺肩膀不適,但仍可做到各種動作,此階段通常會持續1至9個月。
醫師王瀅瑄進一步說明,接著會進入結冰期,這時肩膀活動時會漸漸受到影響,直到經過約3至9個月後,留下活動受限等問題,也就是冰凍期,通常最佳的治療時間就為冰凍期之前,透過注射類固醇且搭配口服藥等,就能有效紓緩症狀。
其實冰凍肩不需治療也能恢復,但需要花上約2年時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王瀅瑄呼籲,接受治療時,通常會配合肩關節等復健運動,只要遵照醫師以及物理治療師的指示,就能盡快恢復肩關節功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1名40多歲女性,右手近幾個月以來,一舉高就疼痛,且嚴重至影響睡眠,就醫檢查後,醫師發現原來是五十肩中的冰凍肩所導致;衛生署台南醫院復健科醫師王瀅瑄指出,冰凍肩又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主要是因關節囊發炎導致沾黏,才促使肩膀僵硬等症狀。
冰凍肩多好發於40至60歲的年齡層,症狀可能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包括穿脫衣服等;王瀅瑄說,女性的發生率又比男性多2至4倍,致病的原因仍不明,患者起初多感覺肩膀不適,但仍可做到各種動作,此階段通常會持續1至9個月。
醫師王瀅瑄進一步說明,接著會進入結冰期,這時肩膀活動時會漸漸受到影響,直到經過約3至9個月後,留下活動受限等問題,也就是冰凍期,通常最佳的治療時間就為冰凍期之前,透過注射類固醇且搭配口服藥等,就能有效紓緩症狀。
其實冰凍肩不需治療也能恢復,但需要花上約2年時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王瀅瑄呼籲,接受治療時,通常會配合肩關節等復健運動,只要遵照醫師以及物理治療師的指示,就能盡快恢復肩關節功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坐骨神經痛 做運動也可以治療
文/陳俞州
坐骨神經由腰椎第四、第五及薦椎第一、二、三節神經所組成,是身體中最長、最粗的神經。坐骨神經痛的病理症狀多為神經受壓迫所致,常會產生下肢疼痛,有時還會有麻木和感覺異常現象,嚴重者甚至會失去力量,無法行走。
一般而言,通常坐骨神經痛患者會先採取保守治療,除非已有嚴重的症狀,或是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則建議手術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物理治療,包括:運動治療、神經牽拉治療、腰椎牽引、經皮神經或中頻干擾電療、徒手治療、熱療等。其中,運動治療、神經牽拉及電療,需由物理治療師評估後執行。
◎運動治療
包括皮拉提斯核心運動、腹肌、下背肌群強化運動等。
其目的為訓練深層核心肌群,以維持脊椎穩定、增加脊椎的支撐,並減輕椎間盤的壓力。在強化深層核心肌群後,可減少再復發的機率;淺層腹、背肌群運動是控制脊椎的動作及方向,且保護外力的衝擊。
物理治療師會依據患者病況給予不同的運動處方,不可未經評估貿然自行做運動,以免傷害更嚴重。
選擇適合自己身高的球,示範球65公分,示範者168公分(物理治療師彭伊君)。
●骨盆捲起:訓練腹肌、背肌,下盤穩定度。雙腳和小腿靠在球上,吸氣預備,吐氣收腹部,慢慢從尾椎開始捲起,直到身體成一直線且肩頸舒適為原則,吸氣停留,吐氣慢慢捲回到地板上(圖1、圖2)。
●脊柱扭轉:訓練核心控制扭轉能力。雙腳停留在中間,吸氣預備,吐氣將臀、腰、下肋骨依序扭開,將球滾到右邊,吸氣回到中間,吐氣換另外一邊(圖3)。
◎神經牽拉治療:
藉由物理治療師針對下肢緊繃的肌肉群和坐骨神經進行牽拉治療,使其達到伸展及放鬆的目的,並增加神經活絡(圖4)。
◎電療:
治療師會依病況不同而選取。患者常會問:「為何電療的位置不會都擺放在疼痛區域?」其實,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很多,包括椎間盤突出、脊孔狹窄、脊椎滑脫、骨刺等。因此,物理治療師必須詳細了解病症產生的原因,才能針對受傷的部位,給予正確的治療。
(作者為台南市五德物理治療所院長)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n/8/today-health6.htm?Slots=BHealth
坐骨神經由腰椎第四、第五及薦椎第一、二、三節神經所組成,是身體中最長、最粗的神經。坐骨神經痛的病理症狀多為神經受壓迫所致,常會產生下肢疼痛,有時還會有麻木和感覺異常現象,嚴重者甚至會失去力量,無法行走。
一般而言,通常坐骨神經痛患者會先採取保守治療,除非已有嚴重的症狀,或是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則建議手術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物理治療,包括:運動治療、神經牽拉治療、腰椎牽引、經皮神經或中頻干擾電療、徒手治療、熱療等。其中,運動治療、神經牽拉及電療,需由物理治療師評估後執行。
◎運動治療
包括皮拉提斯核心運動、腹肌、下背肌群強化運動等。
其目的為訓練深層核心肌群,以維持脊椎穩定、增加脊椎的支撐,並減輕椎間盤的壓力。在強化深層核心肌群後,可減少再復發的機率;淺層腹、背肌群運動是控制脊椎的動作及方向,且保護外力的衝擊。
物理治療師會依據患者病況給予不同的運動處方,不可未經評估貿然自行做運動,以免傷害更嚴重。
選擇適合自己身高的球,示範球65公分,示範者168公分(物理治療師彭伊君)。
●脊柱扭轉:訓練核心控制扭轉能力。雙腳停留在中間,吸氣預備,吐氣將臀、腰、下肋骨依序扭開,將球滾到右邊,吸氣回到中間,吐氣換另外一邊(圖3)。
◎神經牽拉治療:
藉由物理治療師針對下肢緊繃的肌肉群和坐骨神經進行牽拉治療,使其達到伸展及放鬆的目的,並增加神經活絡(圖4)。
◎電療:
治療師會依病況不同而選取。患者常會問:「為何電療的位置不會都擺放在疼痛區域?」其實,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很多,包括椎間盤突出、脊孔狹窄、脊椎滑脫、骨刺等。因此,物理治療師必須詳細了解病症產生的原因,才能針對受傷的部位,給予正確的治療。
(作者為台南市五德物理治療所院長)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n/8/today-health6.htm?Slots=BHealth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物理治療師證照 溫故知新 考試打通關
【文/黃文奇】
物理治療師證照近年有成為顯學的趨勢,每年兩次的考試,每次均有1,200至2,000人報考,錄取率約10%至20%。
國泰醫院復健科專任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考生除了把握學科外,還要隨時注意物理治療新趨勢,換言之,「溫故知新」才能穩健通過考試。
每年的物理治療師考試有兩次,第一次大約在1月中下旬,第二次是在7月,考生可依準備的狀況,注意報名、考試時間,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場次。
如何成為一個物理治療師,首先必須先取得相關科系畢業資格,例如物理治療學系,再通過物理治療師的高等考試取得證照,才能在醫院或診所執業。由於該領域對於現代人日益重要,因此在1995年物理治療相關法條通過以後,已經成為一個正式職類。
核心科目 一定要及格
在考試方面,簡文仁指出,目前僅要求學科考試,包括物理治療基礎學、物理治療學概論、物理治療技術學、神經疾病物理治療學、骨科疾病物理治療學、心肺疾病與小兒疾病物理治療學等。其中,神經與骨科兩大科目必須好好把握,否則即使平均及格,也仍然無法錄取。
簡文仁說,一般醫務人員的考試僅要求「平均及格」就可以錄取,但是物理治療師卻「反其道而行」,為了提升業界的執業水準、寧缺勿濫,因此物理治療學會、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認為,神經疾病物理治療學、骨科疾病物理治療學、心肺疾病與小兒疾病物理治療學等四大科目一定要及格,才能成為物理治療師。這就是這一行所謂的「核心科目」。
當初考試院為提高錄取率,希望只要「平均及格」就可授與物理治療師資格,也對學會、公會提出這樣的要求。但是業界認為,對於病患治療的能力不能下降,尤其學科的認知、了解不能打折扣,及格已經是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在學科考試準備上,神經疾病物理治療學、骨科疾病物理治療學、心肺疾病與小兒疾病物理治療學等四科,成績未滿60分就無法錄取。在準備訣竅上,尋求專業的補習班協助是一條路,勤做考古題庫、熟讀教科書內容外,對於新的物理治療趨勢、技術、療法等,也要時時關心。
治療新趨勢 也要留意
在新趨勢方面,例如最新的治療方式,有哪方面的研究,治療的效果為何?這些都是考試題目之一;許多人因為考試將屆,努力鑽營考古題,卻忽略了「新知」的涉獵,這是一定要注意的事,因為物理治療領域日新月異。
舉個例子,簡文仁指出,如國泰醫院新的治療方式,針對「肌少症」提出更好的協助,就是一個重點;他解釋,由於現在老齡化社會逐漸成形,老人的肌肉如何減少萎縮,讓他們有更好的生活功能、品質。一般而言,老人家的體能、肌力似乎會愈來愈差,有物理治療適當的介入,會讓他們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至於如何獲得這些新知,簡文仁表示,可以從物理治療領域的專業期刊、雜誌取得,例如《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協會雜誌》雙月刊,全國有14個專業學校的學者會撰寫論文、報告,都是參考的刊物之一。
簡文仁強調,物理治療師是一個專業的項目,若能夠自我強化專業領域,其帶給患者的協助,絕不下於一般專科的醫師;但成為物理治療師前取得證照是必須的過程,因此把考古題做熟、做好,了解治療新趨勢都應當並行,因此「溫故知新」是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
【2013-06-22/經濟日報】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62553
物理治療師證照近年有成為顯學的趨勢,每年兩次的考試,每次均有1,200至2,000人報考,錄取率約10%至20%。
國泰醫院復健科專任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考生除了把握學科外,還要隨時注意物理治療新趨勢,換言之,「溫故知新」才能穩健通過考試。
每年的物理治療師考試有兩次,第一次大約在1月中下旬,第二次是在7月,考生可依準備的狀況,注意報名、考試時間,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場次。
如何成為一個物理治療師,首先必須先取得相關科系畢業資格,例如物理治療學系,再通過物理治療師的高等考試取得證照,才能在醫院或診所執業。由於該領域對於現代人日益重要,因此在1995年物理治療相關法條通過以後,已經成為一個正式職類。
核心科目 一定要及格
在考試方面,簡文仁指出,目前僅要求學科考試,包括物理治療基礎學、物理治療學概論、物理治療技術學、神經疾病物理治療學、骨科疾病物理治療學、心肺疾病與小兒疾病物理治療學等。其中,神經與骨科兩大科目必須好好把握,否則即使平均及格,也仍然無法錄取。
簡文仁說,一般醫務人員的考試僅要求「平均及格」就可以錄取,但是物理治療師卻「反其道而行」,為了提升業界的執業水準、寧缺勿濫,因此物理治療學會、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認為,神經疾病物理治療學、骨科疾病物理治療學、心肺疾病與小兒疾病物理治療學等四大科目一定要及格,才能成為物理治療師。這就是這一行所謂的「核心科目」。
當初考試院為提高錄取率,希望只要「平均及格」就可授與物理治療師資格,也對學會、公會提出這樣的要求。但是業界認為,對於病患治療的能力不能下降,尤其學科的認知、了解不能打折扣,及格已經是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在學科考試準備上,神經疾病物理治療學、骨科疾病物理治療學、心肺疾病與小兒疾病物理治療學等四科,成績未滿60分就無法錄取。在準備訣竅上,尋求專業的補習班協助是一條路,勤做考古題庫、熟讀教科書內容外,對於新的物理治療趨勢、技術、療法等,也要時時關心。
治療新趨勢 也要留意
在新趨勢方面,例如最新的治療方式,有哪方面的研究,治療的效果為何?這些都是考試題目之一;許多人因為考試將屆,努力鑽營考古題,卻忽略了「新知」的涉獵,這是一定要注意的事,因為物理治療領域日新月異。
舉個例子,簡文仁指出,如國泰醫院新的治療方式,針對「肌少症」提出更好的協助,就是一個重點;他解釋,由於現在老齡化社會逐漸成形,老人的肌肉如何減少萎縮,讓他們有更好的生活功能、品質。一般而言,老人家的體能、肌力似乎會愈來愈差,有物理治療適當的介入,會讓他們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至於如何獲得這些新知,簡文仁表示,可以從物理治療領域的專業期刊、雜誌取得,例如《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協會雜誌》雙月刊,全國有14個專業學校的學者會撰寫論文、報告,都是參考的刊物之一。
簡文仁強調,物理治療師是一個專業的項目,若能夠自我強化專業領域,其帶給患者的協助,絕不下於一般專科的醫師;但成為物理治療師前取得證照是必須的過程,因此把考古題做熟、做好,了解治療新趨勢都應當並行,因此「溫故知新」是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
【2013-06-22/經濟日報】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62553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