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莊亞築/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40歲的上班族陳先生,平日工作忙碌,假日喜歡騎自行車,一騎就是百公里,日前他運動後膝蓋外側疼痛不已,隔天幾乎無法行走,就醫後才發現是罹患「髂脛束摩擦症候群」,台中慈濟醫院提醒單車族,注意運動強度與頻率,並正確的伸展暖身,才不會適得其反,造成運動傷害。
陳先生說,平常工作太忙無法騎車,只得利用假日跟車友一起長征,常常一騎就到苗栗、台北,往返甚至超過150公里,上個月的一次出遊,他騎到一半就開始痛,好不容易忍回家裡,隔天卻幾乎無法走路,趕緊就醫。
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邱偉峰說,陳先生的股骨外踝發現有壓痛點,擴筋膜張肌相當緊,這是因為長時間騎自行車,膝蓋在過程中不斷伸直、彎曲,而擴筋膜張肌反覆摩擦股骨上踝,導致「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罹患此症時,病患通常會感覺膝關節外側,隨運動時間越長疼痛或燒灼感加劇,有時停止運動後症狀會消失。
陳先生就診後經熱敷、電療等物理治療,加上口服藥,並在局部擴筋膜張肌下方、股骨外上踝注射類固醇消炎,病情已獲舒緩;邱主任提醒,「髂脛束摩擦症候群」容易發生在長時間跑步、騎單車、爬山(特別是下坡),長短腿、足部過度內翻、骨盆腔傾斜的人也很容易發生。
邱主任說,暑假期間騎車出遊的人越來越多,而自行車運動傷害不可忽視,像一般被稱為路跑車的公路車,車首龍頭很低,騎乘者姿勢後高前低,車友為看清楚馬路上的動態,頸椎往後伸展的角度非常大,他建議,出發前與途中都要常伸展,避免運動傷害,而頸椎已出現磨損的自行車騎士,更不適合這類車款。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不到30歲患五十肩 電腦族低頭族居多
中國時報 邱俐穎/台北報導 2013年07月22日
低頭玩手機、長時間使用電腦,小心年紀輕輕五十肩就找上門!一名20多歲男性,每天工作須長時間打電腦,一天至少10小時幾乎都維持相同姿勢,結果假日一覺醒來,居然雙肩「不舉」,舉手梳頭、手後彎擦屁股、拿錢包都困難,就醫才發現罹患五十肩。
復健科醫師表示,近來年輕五十肩患者愈來愈多,30歲以下男女就醫比例暴增2、3成,詢問病史才發現不少是長時間使用電腦、平板、手機的宅男宅女,或周末運動爆量的三鐵族。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許雅雯提醒,低頭族、電腦族常不自覺聳肩,無意間造成肩部肌肉緊繃,建議使用3C產品最好每半小時休息一下、變換姿勢,做伸展操,平時也應適量運動,才能避免五十肩。
台北中山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潘健理表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因好發在50、60歲,故俗稱「五十肩」,但近來臨床發現20、30歲患者也愈來愈多,除遭受過撞擊、車禍及跌倒受傷,長時間肩膀過度使用者也是好發族群。
潘健理強調,人的身體有所謂的「疼痛鏈」,因手腕到肩膀的肌肉、筋膜都相連在一起,一旦手腕、手臂肌肉緊繃,就會間接拉扯到肩關節,造成疼痛。
但門診統計超過千名肩膀疼痛患者,真正五十肩患者僅1成,其餘多是肩關節其他部位受傷引起,如肩峰夾擊、關節囊退化及旋轉肌撕裂等。
潘健理指出,單純五十肩不會嚴重疼痛,但手部活動範圍受限,無法後彎或上舉;許多患者常誤認肩膀疼痛就是五十肩,拚命貼藥膏或吃止痛藥,反而延誤治療。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低頭玩手機、長時間使用電腦,小心年紀輕輕五十肩就找上門!一名20多歲男性,每天工作須長時間打電腦,一天至少10小時幾乎都維持相同姿勢,結果假日一覺醒來,居然雙肩「不舉」,舉手梳頭、手後彎擦屁股、拿錢包都困難,就醫才發現罹患五十肩。
復健科醫師表示,近來年輕五十肩患者愈來愈多,30歲以下男女就醫比例暴增2、3成,詢問病史才發現不少是長時間使用電腦、平板、手機的宅男宅女,或周末運動爆量的三鐵族。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許雅雯提醒,低頭族、電腦族常不自覺聳肩,無意間造成肩部肌肉緊繃,建議使用3C產品最好每半小時休息一下、變換姿勢,做伸展操,平時也應適量運動,才能避免五十肩。
台北中山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潘健理表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因好發在50、60歲,故俗稱「五十肩」,但近來臨床發現20、30歲患者也愈來愈多,除遭受過撞擊、車禍及跌倒受傷,長時間肩膀過度使用者也是好發族群。
潘健理強調,人的身體有所謂的「疼痛鏈」,因手腕到肩膀的肌肉、筋膜都相連在一起,一旦手腕、手臂肌肉緊繃,就會間接拉扯到肩關節,造成疼痛。
但門診統計超過千名肩膀疼痛患者,真正五十肩患者僅1成,其餘多是肩關節其他部位受傷引起,如肩峰夾擊、關節囊退化及旋轉肌撕裂等。
潘健理指出,單純五十肩不會嚴重疼痛,但手部活動範圍受限,無法後彎或上舉;許多患者常誤認肩膀疼痛就是五十肩,拚命貼藥膏或吃止痛藥,反而延誤治療。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過胖、常搬重物?膝關節可承受不起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34歲的呂小姐,某日因為爬樓梯時聽到膝關節「喀喀」作響,且伴隨膝蓋無力的狀況,就醫後發現原來是因體重過重,膝關節長期承受過量壓力下,導致膝關節竟提早退化。新光醫院骨科廖振焜醫師表示,臨床上越來越多因為體重過重的案例,主因是膝關節承受的壓力變大,加速膝軟骨的退化,使得退化性關節炎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呼籲民眾,體重過重者應積極減重,少做負重運動,否則可能導致膝關節的提早退化。
你以為膝關節退化是老人的專利嗎?大錯特錯!廖振焜表示,近年來,由於飲食西化,加上國人普遍缺乏運動,使得肥胖人口越來越多,膝關節長期承受龐大壓力下,導致膝關節的勞損。臨床上常見「O型腿」患者就是因為膝蓋受力施力不當,導致膝蓋內側軟骨過度磨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也發現這類型的患者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廖醫師提醒民眾,只要發現走路、爬樓梯、蹲下等日常生活運動時,膝蓋出現「喀喀」聲響,就代表膝蓋可能出現問題了!
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先減重再以葡萄醣胺增生軟骨
針對膝蓋受力施力不當而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廖振焜表示,治療方式最基本的一定是要求病患先「減重」,讓BMI值落在正常值,減緩膝蓋的壓力;此外,若是症狀較輕微,建議可先吃含葡萄糖胺的保健食品,讓軟骨增生,或打玻尿酸等利用物理黏稠的特性,增加關節的潤滑,並減少軟骨的破壞。至於該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葡萄糖胺保健品,廖醫師說明,研究報告顯示,硫酸鹽葡萄糖胺在臨床成果較佳,建議病患可先與自己的醫師做討論,找出適合自己的保健食品。
預防退化性關節炎上身,第一要務為「減重」!廖振焜說明,肥胖不僅是造成國人三大死因的危險因子,也是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重要因素。提醒民眾,只要發現自己的BMI值超標(標準值為18.5至24間),就應著手進行減重計畫;同時也應避免做負重運動,如有慢跑習慣,應選擇合適的運動鞋,且以跑平路為主,平常在家也可多做膝蓋的伸展運動,以增進肌肉力量與關節柔軟度,幫助降低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
34歲的呂小姐,某日因為爬樓梯時聽到膝關節「喀喀」作響,且伴隨膝蓋無力的狀況,就醫後發現原來是因體重過重,膝關節長期承受過量壓力下,導致膝關節竟提早退化。新光醫院骨科廖振焜醫師表示,臨床上越來越多因為體重過重的案例,主因是膝關節承受的壓力變大,加速膝軟骨的退化,使得退化性關節炎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呼籲民眾,體重過重者應積極減重,少做負重運動,否則可能導致膝關節的提早退化。
你以為膝關節退化是老人的專利嗎?大錯特錯!廖振焜表示,近年來,由於飲食西化,加上國人普遍缺乏運動,使得肥胖人口越來越多,膝關節長期承受龐大壓力下,導致膝關節的勞損。臨床上常見「O型腿」患者就是因為膝蓋受力施力不當,導致膝蓋內側軟骨過度磨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也發現這類型的患者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廖醫師提醒民眾,只要發現走路、爬樓梯、蹲下等日常生活運動時,膝蓋出現「喀喀」聲響,就代表膝蓋可能出現問題了!
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先減重再以葡萄醣胺增生軟骨
針對膝蓋受力施力不當而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廖振焜表示,治療方式最基本的一定是要求病患先「減重」,讓BMI值落在正常值,減緩膝蓋的壓力;此外,若是症狀較輕微,建議可先吃含葡萄糖胺的保健食品,讓軟骨增生,或打玻尿酸等利用物理黏稠的特性,增加關節的潤滑,並減少軟骨的破壞。至於該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葡萄糖胺保健品,廖醫師說明,研究報告顯示,硫酸鹽葡萄糖胺在臨床成果較佳,建議病患可先與自己的醫師做討論,找出適合自己的保健食品。
預防退化性關節炎上身,第一要務為「減重」!廖振焜說明,肥胖不僅是造成國人三大死因的危險因子,也是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重要因素。提醒民眾,只要發現自己的BMI值超標(標準值為18.5至24間),就應著手進行減重計畫;同時也應避免做負重運動,如有慢跑習慣,應選擇合適的運動鞋,且以跑平路為主,平常在家也可多做膝蓋的伸展運動,以增進肌肉力量與關節柔軟度,幫助降低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手舉高就疼痛 原來是冰凍肩惹禍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 2013/07/01
1名40多歲女性,右手近幾個月以來,一舉高就疼痛,且嚴重至影響睡眠,就醫檢查後,醫師發現原來是五十肩中的冰凍肩所導致;衛生署台南醫院復健科醫師王瀅瑄指出,冰凍肩又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主要是因關節囊發炎導致沾黏,才促使肩膀僵硬等症狀。
冰凍肩多好發於40至60歲的年齡層,症狀可能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包括穿脫衣服等;王瀅瑄說,女性的發生率又比男性多2至4倍,致病的原因仍不明,患者起初多感覺肩膀不適,但仍可做到各種動作,此階段通常會持續1至9個月。
醫師王瀅瑄進一步說明,接著會進入結冰期,這時肩膀活動時會漸漸受到影響,直到經過約3至9個月後,留下活動受限等問題,也就是冰凍期,通常最佳的治療時間就為冰凍期之前,透過注射類固醇且搭配口服藥等,就能有效紓緩症狀。
其實冰凍肩不需治療也能恢復,但需要花上約2年時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王瀅瑄呼籲,接受治療時,通常會配合肩關節等復健運動,只要遵照醫師以及物理治療師的指示,就能盡快恢復肩關節功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1名40多歲女性,右手近幾個月以來,一舉高就疼痛,且嚴重至影響睡眠,就醫檢查後,醫師發現原來是五十肩中的冰凍肩所導致;衛生署台南醫院復健科醫師王瀅瑄指出,冰凍肩又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主要是因關節囊發炎導致沾黏,才促使肩膀僵硬等症狀。
冰凍肩多好發於40至60歲的年齡層,症狀可能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包括穿脫衣服等;王瀅瑄說,女性的發生率又比男性多2至4倍,致病的原因仍不明,患者起初多感覺肩膀不適,但仍可做到各種動作,此階段通常會持續1至9個月。
醫師王瀅瑄進一步說明,接著會進入結冰期,這時肩膀活動時會漸漸受到影響,直到經過約3至9個月後,留下活動受限等問題,也就是冰凍期,通常最佳的治療時間就為冰凍期之前,透過注射類固醇且搭配口服藥等,就能有效紓緩症狀。
其實冰凍肩不需治療也能恢復,但需要花上約2年時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王瀅瑄呼籲,接受治療時,通常會配合肩關節等復健運動,只要遵照醫師以及物理治療師的指示,就能盡快恢復肩關節功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坐骨神經痛 做運動也可以治療
文/陳俞州
坐骨神經由腰椎第四、第五及薦椎第一、二、三節神經所組成,是身體中最長、最粗的神經。坐骨神經痛的病理症狀多為神經受壓迫所致,常會產生下肢疼痛,有時還會有麻木和感覺異常現象,嚴重者甚至會失去力量,無法行走。
一般而言,通常坐骨神經痛患者會先採取保守治療,除非已有嚴重的症狀,或是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則建議手術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物理治療,包括:運動治療、神經牽拉治療、腰椎牽引、經皮神經或中頻干擾電療、徒手治療、熱療等。其中,運動治療、神經牽拉及電療,需由物理治療師評估後執行。
◎運動治療
包括皮拉提斯核心運動、腹肌、下背肌群強化運動等。
其目的為訓練深層核心肌群,以維持脊椎穩定、增加脊椎的支撐,並減輕椎間盤的壓力。在強化深層核心肌群後,可減少再復發的機率;淺層腹、背肌群運動是控制脊椎的動作及方向,且保護外力的衝擊。
物理治療師會依據患者病況給予不同的運動處方,不可未經評估貿然自行做運動,以免傷害更嚴重。
選擇適合自己身高的球,示範球65公分,示範者168公分(物理治療師彭伊君)。
●骨盆捲起:訓練腹肌、背肌,下盤穩定度。雙腳和小腿靠在球上,吸氣預備,吐氣收腹部,慢慢從尾椎開始捲起,直到身體成一直線且肩頸舒適為原則,吸氣停留,吐氣慢慢捲回到地板上(圖1、圖2)。
●脊柱扭轉:訓練核心控制扭轉能力。雙腳停留在中間,吸氣預備,吐氣將臀、腰、下肋骨依序扭開,將球滾到右邊,吸氣回到中間,吐氣換另外一邊(圖3)。
◎神經牽拉治療:
藉由物理治療師針對下肢緊繃的肌肉群和坐骨神經進行牽拉治療,使其達到伸展及放鬆的目的,並增加神經活絡(圖4)。
◎電療:
治療師會依病況不同而選取。患者常會問:「為何電療的位置不會都擺放在疼痛區域?」其實,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很多,包括椎間盤突出、脊孔狹窄、脊椎滑脫、骨刺等。因此,物理治療師必須詳細了解病症產生的原因,才能針對受傷的部位,給予正確的治療。
(作者為台南市五德物理治療所院長)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n/8/today-health6.htm?Slots=BHealth
坐骨神經由腰椎第四、第五及薦椎第一、二、三節神經所組成,是身體中最長、最粗的神經。坐骨神經痛的病理症狀多為神經受壓迫所致,常會產生下肢疼痛,有時還會有麻木和感覺異常現象,嚴重者甚至會失去力量,無法行走。
一般而言,通常坐骨神經痛患者會先採取保守治療,除非已有嚴重的症狀,或是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則建議手術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物理治療,包括:運動治療、神經牽拉治療、腰椎牽引、經皮神經或中頻干擾電療、徒手治療、熱療等。其中,運動治療、神經牽拉及電療,需由物理治療師評估後執行。
◎運動治療
包括皮拉提斯核心運動、腹肌、下背肌群強化運動等。
其目的為訓練深層核心肌群,以維持脊椎穩定、增加脊椎的支撐,並減輕椎間盤的壓力。在強化深層核心肌群後,可減少再復發的機率;淺層腹、背肌群運動是控制脊椎的動作及方向,且保護外力的衝擊。
物理治療師會依據患者病況給予不同的運動處方,不可未經評估貿然自行做運動,以免傷害更嚴重。
選擇適合自己身高的球,示範球65公分,示範者168公分(物理治療師彭伊君)。
●脊柱扭轉:訓練核心控制扭轉能力。雙腳停留在中間,吸氣預備,吐氣將臀、腰、下肋骨依序扭開,將球滾到右邊,吸氣回到中間,吐氣換另外一邊(圖3)。
◎神經牽拉治療:
藉由物理治療師針對下肢緊繃的肌肉群和坐骨神經進行牽拉治療,使其達到伸展及放鬆的目的,並增加神經活絡(圖4)。
◎電療:
治療師會依病況不同而選取。患者常會問:「為何電療的位置不會都擺放在疼痛區域?」其實,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很多,包括椎間盤突出、脊孔狹窄、脊椎滑脫、骨刺等。因此,物理治療師必須詳細了解病症產生的原因,才能針對受傷的部位,給予正確的治療。
(作者為台南市五德物理治療所院長)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n/8/today-health6.htm?Slots=BHealth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