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動心」做復健 心臟病患更健康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心臟也需要復健,成大醫院復健部推動心臟復健,醫師指出,據國外研究顯示,以心導管患者來說,接受簡單的運動復健後,死亡率比未接受者,可下降5成。

一名65歲的中小企業主平日喜愛旅遊,兩年前到北部旅遊,在遊覽車上心肌梗塞,緊急送醫植入支架,撿回一命,但出院後只要多走幾步路,自己與家人就擔心復發,他對醫師說「我還想出國玩」,不能趴趴走的人生,實在遺憾。

經過長達1年多的心臟復健,狀況不錯,他馬上向醫師要求出國,醫師建議不要跑太遠,結果到大陸貴州玩了一趟,證明體能沒問題,人生再度黑白變彩色。

成大復健部醫師謝佩君表示,很多心臟疾病患者在發病後,雖然撿回一命,人生卻失去很多樂趣,有人連自己的孫子都不敢抱,也曾有一名原來喜歡開飛機的企業主,罹病後因為不能再上青天而罹患憂鬱症。

其實,心臟復健主要動作都很簡單的,例如擺動手、散步、爬樓梯等等,重點不是做哪些動作,而是必須經醫師評估,看什麼程度,才能增加散步時間,例如原本散步10分鐘變半小時。

謝佩君表示,經醫師評估後,再依照自己的狀況運動,讓心臟功能慢慢提升,先進國家推行心臟復健已行之有年,但台灣能做的醫院還不多,必須要有完整設備,才能進行心肺功能檢查。

患者住院時就能在醫師指導協助下先進行復健,出院後門診復健,不宜自行運動,運動時一旦發生胸悶、頭暈、惡心及冒冷汗等不適,就應停止並就醫。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心臟患者能運動嗎? 3大復健好處多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心臟疾病患者可以運動嗎?臨床觀察,許多心臟疾病的患者,常常會因為內心恐懼而不願意做復健運動。復健科醫師表示,其實心臟疾病患者仍須透過心臟復健,逐步恢復心肺功能,不僅能提升心肺功能,更可以降低死亡風險

心臟復健很重要,可透過四腳架輔助慢走,有效提升心肺功能。
成大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謝佩君指出,心臟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第2位,調查發現,台灣65歲以上老人,每5人就有1人患有心臟疾病。而心臟復健可以透過規律運動,有效降低血脂肪等心血管疾病的症狀,約可降低25%的心臟疾病死亡率。

心臟復健利多於弊

事實上,心臟病患者可以在醫院接受心肺功能檢查,由醫師為個人量身訂做安全有效的運動計畫,可適用於接受心導管治療、冠狀動脈手術後、心臟移植等患者;患者在醫院復健過程中,有物理治療師在旁指導,並隨時監測心跳、血壓、心電圖、血氧飽和濃度等,讓患者掌握合適的運動量。

心臟復健主要目的在幫助病患在心臟病發作後,能快速回復到日常生活功能,同時讓病患能更瞭解自己的疾病,並進而預防疾病再復發。

3大心臟復健期 需治療師協助

1.重症期復健:患者於加護病房期,建議於治療師監督下進行呼吸訓練,例如腹式呼吸、或是翻身轉位,關節活動。
做法:臥床休息至病情穩定,可藉由床邊抬腿緩慢復健,全程有治療師監督,無線心電圖,血壓,血氧計監測。

2.一般病房期:則是於治療師監督下進行漸進式床邊運動,或是利用四腳架輔助站立,緩步行走。若狀況穩定,可練習坐床邊伸展,室內緩步行走。
做法:每分鐘心跳率不超過休息心跳率加20跳,活動時間可由3至5分鐘開始,逐漸延長至10至15分鐘,以不累不喘為原則。

3.門診復健期:內容以有氧運動為主,或於跑步機上行走,全程有治療師監督,無線心電圖,血壓,血氧計監測。
做法:藉由踩腳踏車測試心肺功能,在醫師監測下,測得受測者運動過程中的氧氣消耗量,用以評估體能及心肺耐力狀況。

【醫師小叮嚀】:無法到醫院復健的患者,建議可從事散步、快走、慢跑等耐力型的運動,不能太喘,以能從容對話或唱歌為準則,且須做暖身運動,運動完須做緩和運動,每周3至5次,每次以30至50分鐘為主。但若出現胸悶、頭暈、噁心、冒冷汗等不適症狀,請立刻停止運動並就醫。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醫界看法/站立復健法「罕見,不鼓勵」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簡慧珍/連線報導】

民眾自創「站立復健法」喚醒植物人兒子,醫師表示,這種情形非常罕見,目前尚未有科學證據顯示,復健可幫助植物人甦醒。較建議利用專業的機械式復健機器輔助,或讓植物人接受聲光刺激及振動身體就好。

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尹居浩表示,過去雖有植物人清醒過來的例子,但非常少見。有些植物人甦醒,是因腦部受到撞擊之際,雖有些腦細胞壞死,但僅是昏死;當昏死的腦細胞再次恢復正常,植物人就可能清醒過來,與復健的關係不大。

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建成說,目前並無科學證據證明復健對植物人的甦醒有幫助,不過,臨床報告有植物人臥床三、四年後甦醒案例;目前醫學認可,外界刺激有助活化腦細胞,除了復健,聲光刺激、震動也有助益,不過這樣的案例少之又少。

陳建成也提醒,背植物人復健,可能會傷及植物人頸椎、腰椎、四肢,且植物人對外界變化沒有應變能力,受到碰撞卻不會告訴背他的人。洪進福背兒子復健可能會造成自己傷害,連續負重會造成累進式損傷,就像職業傷害一樣,對背部、膝蓋是很大負擔,不建議民眾自行背植物人復健。

彰濱秀傳醫院院長、腦神經外科醫師楊大羽表示,只要原生腦幹完好,病患不靠呼吸器呼吸、瞳孔也未持續放大,加上家人不離不棄照顧,植物人仍有機會恢復意識,但投入的人物力非常可觀;重度昏迷病患恢復意識沒有年紀之分,只是昏迷的老人常因子女無法持續付出關愛而被放棄。

【2013/08/11 聯合報】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